|
一些废话 Lua语言是面明白一个小而美的语言,使用者不多。向对象编 估计阅读这篇文章的基本人也不会多,姑且当做一篇笔记吧。原理 
这篇文章主要描述:在Lua语言中,示例如何通过table结构来实现面向对象编程。面明白 主要是向对象编看到某鸟教程上错误百出,估计示例代码自己都没有测试过; 关于Lua语言中的基本table以及metatable的基本知识,这里就不赘述了,原理官方手册中描述的示例很清楚。 测试代码1 #!/usr/bin/lua 2 3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class A 4 A = { 5 a = 1,面明白 6 funcA = function() 7 print("this is funcA") 8 end 9} 10 11 function A:new(t) 12 local t = t or {} 13 self.__index = self 14 setmetatable(t, self) 15 return t 16 end 17 18 function A:myadd(num) 19 self.a = self.a + num 20 end 21 22 objA = A:new() 23 print("objA.a = " .. objA.a) 24 print(objA.funcA()) 25 print(string.rep("-", 20)) 26 27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class B 28 B = A:new({ 29 b = 2, 30 funcB = function() 31 print("this is funcB") 32 end 33}) 34 35 objB = B:new() 36 print("objB.a = " .. objB.a) 37 print("objB.b = " .. objB.b) 38 print(objB.funcA()) 39 print(objB.funcB()) 40 41 objB:myadd(10) 42 print("objA.a = " .. objA.a) 43 print("objB.a = " .. objB.a)执行结果如下: $ ./oop.lua objA.a = 1 this is funcA -------------------- objB.a = 1 objB.b = 2 this is funcA this is funcB objA.a = 1 objB.a = 11代码说明基类(父类) A 首先来分析下4-25行的代码。 4-9行:定义父类A的向对象编成员变量和函数(按照C++中的习惯,可以叫做方法),基本可以看出Lua语言中的原理函数是“一等公民”,是示例可以赋值给一个变量的。 11-16行:相当于是构造函数,用来创建一个父类A的对象。 18-20行:给父类A增加一个函数,b2b供应网待会在分析子类B的时候再说。 22行:调用A:new()函数,创建一个类A的对象,赋值给变量objA。 在A:new()函数中,关键是第13行代码:此时self等于A,就相当于是A.__index = A,这是合法的。 因为函数的调用方式是A:new(),Lua的语法糖会把A作为第一个参数传递给new()函数的第一个隐藏参数self。 然后执行14行的setmetatable(t, self),相当于把表t的元表设置为A。 以上两行搞明白之后,23-24行的打印语句就简单了: 23行:因为表objA中没有成员a,但是objA被设置了元表A,而且该元表A带有__index属性,该属性的值是表A自己,服务器租用于是就到A中查找是否有成员a,于是就打印出: objA.a = 1__index 属性的值,可以是一个表,可以是一个函数; 只不过这里特殊一点:__index 设置为 A 自己; 24行:查找函数的过程是一样的,找到元表A的__index属性的值,也就是表A自己中的funcA函数,然后调用,打印出: this is funcA派生类(子类) B 28-33行:定义了子类B,其实它也是一个对象。 在创建函数A:new(t)中,参数t的值是: local t = { b = 2, funcB = function() print("this is funcB") end }此时,self仍然是父类A,B的创建过程与objA的创建过程是一样的云服务器提供商,只不过给参数t设置了子类B自己的成员变量和函数。 所以,B的元表被设置为A(14行代码的功劳),当然了A的__index仍然被设置为A自己。 关键是35行:objB = B:new(),得仔细唠唠。 子类B并没有自己的new函数,但是类B(也是一个 table) 的元表被设置为A,并且A.__index = A,所以最终就找到了A中的new函数,也就是11-16行代码。 进入这个函数中时,第一个隐藏参数self被设置为 B 了,因为函数调用形式是:B:new()。 所以: 13 行 self.__index = self 相当于设置 B.__index = B14 行 etmetatable(t, self) 相当于把表 t 的元表设置为 Bnew()函数返回之后,就把t赋值给objB。 下面再看一下36-39行的打印语句: 36 print("objB.a = " .. objB.a) 37 print("objB.b = " .. objB.b) 38 print(objB.funcA()) 39 print(objB.funcB())36行:objB中并没有成员a,但是objB的元表是B,而且B.__index = B,所以就到B中去查找a。 虽然B中也没有a,但是B的元表是A,而且A.__index = A,所以就在A中找到了成员a,打印出: objB.a = 137行:objB中并没有成员b,但是objB的元表是B,而且B.__index = B,所以在B中找到了成员b,因此打印出: objB.b = 237和38行的查找过程是类似的,只不过换成了函数而已。 子类对象操作自己的变量 41行:objB:myadd(10)。 查找myadd函数的过程与查找obj.a的过程是一样的,这里再唠叨一遍: objB 中并没有函数 myadd,但是 objB 的元表是 B,而且 B.__index = B,所以就到 B 中去查找 myadd;虽然 B 中也没有 myadd,但是 B 的元表是 A,而且 A.__index = A,所以就在 A 中找到了函数 myadd;于是就调用了函数: 18 function A:myadd(num) 19 self.a = self.a + num 20 end而且self等于objB,因此函数体中就等于是: objB.a = objB.a + 10加法表达式中的objB.a的读取过程,上面已经描述过了,最终定位到的是父类A中的a,即:1。 1 + 10 = 11,然后把11赋值给objB.a。 在赋值操作中,被赋值的objB.a就不再是父类A中的那个a了! 因为objB本质是一个table,给objB设置键值对的时候: 如果键已经存在了,那么就直接设置该键的值;如果键不存在,那么 lua 会看它的元表中是否有 __newindex 字段(可以是一个table,也可以是一个函数);2-1. 如果有 __newindex 字段,那么就是调用 __newindex (如果是一个函数),或者在 __newindex 中添加键值对(如果是一个table);2-2. 如果没有 __newindex 字段,那么就直接在 objB 中存储该键值对;根据上面这个规则,就会设置objB.a = 11。 明白以上这些之后,42和43行的打印语句就不复杂了。 42行:objA最终找到的a是父类A中的成员a,打印出:objA.a = 1。 43行:objB中自己已经有了成员a,所以打印出:objB.a = 11。 继续往下继承有了上面的基础,再从子类B中派生出类C,C派生出类D... 都不是什么问题了,如下所示: C = B:new() objC = C:new() print("objC.a = " .. objC.a) print("objC.b = " .. objC.b) print(objC.funcA()) print(objC.funcB())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测试一下。 |